为加快推进学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促进学校更加直接、有效地为地方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按照学校和衡水市政府关于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制定衡水学院转型发展试点五年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培养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立足地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应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把学校建成富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发展的原则
结合学校自身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学校顶层设计,增强转型发展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认真开展调研论证,统筹规划学校的整体转型发展,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的原则
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院系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不同院系的学科专业建设方向与任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能力。
(三)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原则
遴选部分试点院系和专业(集群)先行先试,分层推进,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推进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路径,引领学校整体转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学校整体转型。
三、建设目标
在3-5年内,实现以下目标:
(一)办学规模目标
——到2020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3000人,其中,本科生11000人,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逐步达到15%以上,选拔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
——继续教育人数逐步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50%。
(二)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到2020年,专任教师达75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兼职教师达到200人。
——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的机制,充分满足人才培养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
(三)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适应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到2020年,打造4-6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8-10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校级重点学科梯队。
——专业设置体现地方特色和产业需求。到2020年, 本科专业经过调整控制在45个左右,取消专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的专业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
——创建品牌、特色专业。到2020年,品牌、特色专业达到15个,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根据服务面向确立主导专业,围绕主导专业整合资源,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构建至少5个特色专业集群,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50%。
(四)教学基本建设目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研结合。突出实践导向和校企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全面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
——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教育。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到2020年,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要达到100%,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与评价,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
——大力开发能力本位的课程教材,到2020年,自编应用型教材或讲义占教材总数的30%以上。
——建成20个优秀教学团队。
——建立双导师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企业生产的革新或技术难题相结合,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实验教学、企业实践、项目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到2020年,实习实训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初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15个。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12个,建筑面积达到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的3倍以上。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实训室10个。
——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0个,其中,校级重点校外专业实习基地30个,创建省级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5个。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2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5000元。
(六)校园基本建设目标
——落实衡水市委、市政府整合教育资源的部署,到2020年,增加办学用地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七)就业创业建设目标
——建立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就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师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
——实现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同层次其他高校。
(八)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目标
——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和人才支撑度明显提升。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建成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面向地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地方培养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带动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学校与衡水市为主体的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为各类劳动者的职业发挥创造更宽广的空间,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地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
四、建设内容
(一)明确办学定位,全面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章程的重要内容。明确学校应用技术类型的办学定位,以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与行业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的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试点专业(集群)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
(二)立足地方发展,建立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学校组织实施”的原则,按照“激发传统专业生命力,扩大骨干专业影响力,增强特色专业吸引力”的整体思路,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探索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形成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紧紧围绕衡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十大特色产业加强专业建设,增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尝试设立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的“未来专业”,形成特色专业集群,示范、引领和带动学校专业转型发展。集中学校资源,建设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就业有前景的专业(集群),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提升专业(集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学科专业竞争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成长特点,以地方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适时启动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计划,积极准备条件,为专业硕士点的申报奠定基础。
以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要、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为切入点,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建设以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突出技术应用和工程技术教育,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体系或课程标准设计,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内容先进、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课程小型化,实践课程项目化,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和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开发能力本位的课程教材,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开展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着眼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通过引进、让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和顶岗锻炼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加快引进应用技术型专业(集群),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发挥他们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积极从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应用技术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团队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水平。
(五)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构建符合真实环境的技术技能培养体系和实习实训体系,将毕业论文(设计)转变到技术革新、成果转化、项目设计、作品创作等创新课题。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按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加大学校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加强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将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六)建立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将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就业创业需要的技术,又具备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建设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建立就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学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并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
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同层次其他高校。
(七)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地方和行业技术服务中心
围绕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使学校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途径,与中高职院校联动,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提升中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水平。
(八)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在现有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教材及先进管理等。选择1-2所国际知名的应用技术大学重点开展对标学习,广泛借鉴它们在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加快转型发展进程。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教材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提高办学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九)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发挥衡水学院在地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为衡水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级应用技术人才。与中高职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为各类劳动者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为促进地方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五、建设措施
(一)充分认识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积极寻求政策支持
牢固确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职能。全员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把学校转型发展纳入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与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和完善学校转型发展制度,创设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
(二)突破观念束缚,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
牢固树立“立足衡水办大学,服务地方谋发展”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破既有治理结构和观念的制约与束缚,建立起有利于校地、校企合作互动、深度融合的大学治理结构,促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有政府、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为校地、校企合作提供智囊保障,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扩大二级院系办学自主权,建立院系理事会,为校地、校企合作提供执行保障。
(三)遴选试点专业,引领示范学校整体转型
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系。加强在人力配备、资金分配和机构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在全校范围内遴选试点专业,积极探索转型路径,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与社会实现紧密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引导试点专业以培养能够直接胜任地方企业、行业、事业单位岗位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探索“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之路。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逐步进行传统专业的转型,加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力度,科学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专业,紧紧围绕衡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十大特色产业加强专业建设,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不少于10个转型示范专业,形成特色专业集群,示范、引领和带动学校整体转型发展。
(四)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大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体现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大力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建立与导师制相适应的教学与评估模式。
继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加强教材建设。扩大应用技术型选修课程的比例,突出实践课程,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化优势,凝练特色,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群,并逐步畅通学生在专业内部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之间的通道,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综合性、设计型、跨专业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建设渠道,逐步建成一批满足教学需要的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
持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教研室建设,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重视从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聘请高职称、高技能人才以专题讲座、实务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承担相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
(五)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
有计划地聘任来自企业界或其他社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任教,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和毕业设计环节双导师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实践教学由企业技术人员主导的机制。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高教师为企业解决生产和管理当中难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能借助理论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系统谋划,超前配置,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基本思路,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加大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以打造“教学名师”为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加强师资培训,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多位一体的培训制度。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
(六)立足地方,增强科研服务能力
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力争提供一批有市场需求和竞争力的实用性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进学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共建工作,构建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项目配套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和资助,积极为地方及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多渠道争取横向课题,不断积累自主创新资金。
加强合作,主动服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际,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服务方向。鼓励教师、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各种类型科研项目。在积极承担纵向科研任务的同时,大力承接横向科研项目,积极寻求与有关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培训基地和科研转化基地,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在服务过程中积极优化办学资源,加快学校自身发展,打破校内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跨学院之间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共同发展。
(七)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以社会和市场评价为核心,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推广能力为评价标准的教育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特别要强化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匹配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度的评价。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估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六、进度安排
(一)2015-2016年
明确学校转型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搞好顶层设计。制定转型发展规划和推进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现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在人力配备、资金分配和机构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学生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2000人左右。
基本条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 1.4亿元;图书资料120万册。
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达到60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80%,“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达30%。
专业建设:本科专业数稳定在40个,品牌特色专业8个。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80个。
(二)2017-2018年
全面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根据服务面向确立主导专业,围绕主导专业整合资源,构建专业群,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
学生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2500人。
基本条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7亿;图书资料125万册。
师资队伍:专任教师稳定在70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85%,“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达40%。
专业建设:本科专业数稳定在42个,品牌特色专业12个。
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达到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100个,重点实习实训基地达到20个。
(三)2019-2020年
富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初步建成,与行业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的专业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试点专业(集群)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
学生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3000人。
基本条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亿;图书资料130万册。
师资队伍:专任教师稳定在75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90%,“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达到50%。
专业建设:本科专业数稳定在45个,品牌特色专业15个。
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达到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120个,重点实习实训基地达到30个。
七、组织保障
(一)统一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的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在全校范围内充分宣传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教职工的思想。积极寻求衡水市委、市政府支持,并成立衡水学院转型发展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衡水学院转型发展的领导。衡水学院成立学校转型发展的工作机构,专门研究和部署转型发展的相关工作。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
科学界定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建立层次清晰、关系协调、运转顺畅、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校级宏观决策调控的职能,明确二级学院的责权利,充分调动校、院两级办学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以创办富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院校为目标,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抓手,更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制度,整合办学资源,充分满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为实现学校转型发展打好基础。
(三)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坚持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完善治理结构。修订完善以《衡水学院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作为依法治校的依据。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四)营造良好环境,积极争取全社会共同支持
衡水学院是衡水人民的大学,要营造舆论环境,争取衡水人民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学校转型发展。根据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导向,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布局与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学校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激励企业积极支持产教融合,主动做好校企合作。
八、预期效果
通过五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实现学校整体转型,成为富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服务地方等方面具备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和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地方和行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为河北省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高校转型过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一)学校转型发展形成制度保障。修订了《衡水学院章程》,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了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特色发展。
(二)初步构筑成与地方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师资队伍。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完成专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初步形成与地方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外引内培,建成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
(三)人才培养取得成效。基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建设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面向生产一线,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更加直接、有效地为区域和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并形成了一定的辐射能力,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服务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四)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达到80%以上。
(五)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建设规模扩大,建立新校区。建成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一批实验实训中心、研发中心。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完成新设专业实验室建设。改善图书资料结构,加强应用技术类图书的购置,馆藏图书达130万册。
TAGS:衡水学院转型发展试点五年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