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及省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依据《高等教育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衡水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改革与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我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建院升本和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跨越发展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办学层次的质变。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圆满实现了“十五”计划的目标。
(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院党委始终把党建、德育、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地位,以“晋升本科院校”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学院被市委命名为“先进党组织”、“文明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学院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测评“满意度”达100%,先进性教育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2)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校学生从2000年的3490人增长到2005年的7527人,健全了教学管理规范性文件,全方位修订了教学计划,初步构建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框架并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监控体系。信息技术基础课、综合英语课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本科专业英语四级通过率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生在省内外和国家大型体育赛事、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团、河北省教育厅督导组、河北省成人教育检查组对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3)明确办学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发展迅速。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来的衡水师专升格为衡水学院,撤销衡水师专建制,实行省市共管的办学管理体制。教学系由2001年的9个发展到11个,学科专业由33个发展为47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
(4)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学院采取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措施,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环境留住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效果。2001年以来,学院引进专职教师160人,专任教师总数从2000年的255人增至2005年的41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重由10%提高到2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136人。
(5)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科研经费由2000年的1万元增至2005年的30万元。先后制订和完善了10项科研发展与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立项77项,其中省部级11项,市厅级26项,院级40项。在各类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22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0篇,出版各类书籍50部,获得省市级奖励16项。成立了网络技术应用研究所、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利用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衡水学院学报》2002年获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优秀学报一等奖,进入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十佳期刊行列。
(6)基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了图书馆、阶梯教学楼、美术楼、办公楼、灯光塑胶球场,田径体育场及设施齐全的大学生公寓园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位居同类高校前列,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改善,2005我院被评为全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固定资产总值、仪器设备总值、图书馆藏书量、校园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分别从2000年的0.51亿元、0.14亿元、21万册、160亩、10万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2.4亿元、0.3亿元、44.3册、541亩、17.8万平方米。为迎接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决定全面启动西校区建设,构筑完善的办学环境与条件。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院是新建本科院校,基础差、底子薄。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校园占地面积不足,办学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西校区建设困难较大。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影响了办学效益的提高。三是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水平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适应。四是作为新升本科学校,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与本科教学的需要以及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尚有距离,尤其是高层次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足,部分教师的学术特征弱化,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五是科研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研力量分散,科研团队聚集度低,缺少重点科研项目。六是尚未真正建立起与本科院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学院的办学特色尚未彰显。
(8)学院面临新的挑战:第一,我院是新建本科院校,与同类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地表现在队伍和投入这两个方面。第二,从总体办学实力来看,竞争力偏弱,还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第三,学院面临着加快发展与政府投入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第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将成为发展的生命线。
(9)“十一五”发展的机遇:第一,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和人才已成竞争焦点,因此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第二,21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到2020年左右,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为适应这一重大决策,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建设进程正在加快推进,为我院创建合格本科院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趋强烈,尤其是21世纪的前十年,是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高峰期,加之河北省本科院校相对较少,生源充足,为我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第四,河北省进一步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衡水市大力推进“两环一线”开放带动战略,建设生态型新兴城市,为我院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持。
三、“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奋斗目标与总体发展思路
(10)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发展、改革、稳定、提高”的工作思路,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以建设优秀本科院校的目标总揽全局,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11)办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放办学,将学院建成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专科学生为辅,适量培养硕士研究生,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多学科性向综合性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秀本科院校。重点发展文、理、教育、管理等学科专业,适度发展工、农、医等门类学科,完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大力推进应用型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服务。
(12)总体发展思路:秉承“守正出新”的校训,坚持以“进步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推动“师生共同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进步”目标的实现。弘扬衡水学院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勇于和善于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充分利用衡水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着力点,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重点突破战略、品牌战略,凝练办学特色,构筑与学院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师资队伍、办学设施和管理制度,培养优质的人才、创造优秀的成果、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学院的知名度与核心竞争力。在近期,要把学院建设成为优秀毕业生培养基地和研究生生源基地。
(13)主要发展指标
人才培养:继续拓宽招生渠道, 吸引优秀生源,加大跨市跨省生源数量,2010年招生面向要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力争在校本专科学生总规模达到12000-13000人,本专科生比例逐步调整为3:1,采取多种形式招收适量的硕士研究生,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500人,成人函授学生达到3000人。各类学生总数达到16000 -17000人。
专业建设:力争每年增设3—4个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到2010年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5-40个。争取省级品牌(重点)专业1-2个,院级立项建设的品牌专业2-3个达到优秀标准,形成比较显明的优势和特色。力争与省内外重点高校通过联招、联办等形式建立1—2个硕士培养点。
学科建设: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基础,着力推动学科建设,凝练方向,加大投入,坚持产学研结合,争取建成5个左右院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
队伍建设:到2010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650人左右,教授比例达到15%左右,副教授比例达到30%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力争引进若干名国内知名教授和博、硕士生导师,培养和扶持4-6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合格要求以上,且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
到2010年,实验、工程技术和图书资料等技术支撑队伍规模力争达到150人左右,其中80%左右具有本科以上学历,3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到2010年,全校职员编制控制在全职教职工总数的16%左右;其中,党政机构职员编制控制在全职教职工总数的8%左右。
教学设施: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要求进行建设和配套。教学实验仪器设备(≥800元)总值达到6500万元。教学用计算机数量达到1300台。建成多媒体教室55个。网络化电子阅览室3个。建立10个面向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实验室,力争到2010年创建3-5个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图书资料建设,到2010年力争使我院图书资料达到100万册。投资建设图书馆集成软件管理系统,加快图书馆电子目录体系建设。
科学研究:到2010年争取达到科研项目总数10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0项;横向合作和有偿使用项目3-5项。建立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形成跨系、室科研机构2—3个。争取有150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发表,出版各类学术著作与教材60部,在国外著名科技期刊上发表3-5篇论文,获各级政府奖励20-25项(其中争取获省部级奖励5—10项)。培养50名中青年科研骨干,其中5—8人进入省级学科骨干行列。科研经费要达到100万元以上。
学术交流:“十一五”期间,学院与10-20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每个系部与1所以上的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相关院系、科研机构或若干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建立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在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每年都要有计划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每年不低于30人次。每年举办1-2次高水平学术会议。
四、坚持“进步教育”的理念,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构建结构优化、质量优异的人才培养体系
(14)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努力构建以教学型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专业布局,逐步减少专科生培养规模;大力发展本科生教育,争取适量研究生教育,开拓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与技术教育。
(15)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进步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全面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法制教育、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氛围,提高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普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让每个学生都进步”的理念
,因材施教,加强管理,促进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
(16)深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教学工作评估的经验,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意识、质量意识、教学科研互相促进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教学经费投入,全院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低于25%;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继续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名师上讲台,鼓励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授专业课程或开设讲座;建成20门院级精品课程,建成5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力争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外语学习,建立个性化外语教学体系。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进步教育工程,鼓励本科生考研、专科生接本,促使学生连续的全面的进步。改革教学体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全面推行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在技能型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和“双证书”制度,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继续支持教学科研基地建设,鼓励开设探索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力争建成一批国内先进的教学实验中心。
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 “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分制”、本科提高班、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过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弹性化的教学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评价和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五、加强自主创新,强化团队合作,构建交叉融合、集成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
(17)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坚持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方针,把科研工作放在学院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加强原创,鼓励交叉,聚集人才,强化组织,科教结合,贡献社会”的指导方针,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研任务,加强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8)加强科研平台、基地建设。发挥学院设备、人才优势,增强教师的科研动力和科研能力,强化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形成跨系、室科研机构2—3个。围绕衡水市支柱产业和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采取校企联合、校所联合、独立开发等多种形式,建成一批研发基地做好研发和推广工作。
建设以公共服务和科研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基地,包括:高性能计算中心、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文献服务平台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继续办好学报,力争将《衡水学院学报》办成全国知名期刊,逐步将季刊改为双月刊出版。
(19)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任务,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
加大纵向课题的申请力度,扩大横向课题的来源,使在研的科研课题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横向科研合作,积极争取横向科研经费。组织攻关团队,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走进企业,围绕企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开发课题,参与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攻关;聘请知名企业家和高级工程师来校举办讲座,加强交流,学校专家教授要争取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顾问,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以2005年为基准要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科研经费要达到100万元。
(20)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按照“学科交叉、资源共享、运行开放、人员流动和绩效管理”的原则,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坚持以培养科研团队为导向,以项目组为单位组织科研活动,实行项目负责制和绩效管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完善教师积极争取科研经费的激励机制;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帮助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探索和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科研运行机制,针对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对重要科研平台和基地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项目经费配套和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汇聚优秀人才,构建梯队合理的人才支持体系
(21)实施“衡水学院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不低于200万元。
(22)大力吸引优秀人才。结合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每年引进、聘用专职教师30人左右;积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通过聘任兼职教师、返聘退休教师、研究生兼任教学助理等方式,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3)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绩效考评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做好现有人才的选聘与培训,改善现有人才的生活待遇和教学科研条件,设立“教师培训和交流基金”,每年选派5-10名学科或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访问,资助20-30名教师到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访问和参加高级研讨班等短期学习交流,每年资助5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继续资助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十一五”期间,选拔和培养100名左右的青年骨干教师,鼓励青年学术带头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形成合理的教学研究梯队。
(24)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和党政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实验、工程技术、图书资料等教师系列以外专业技术人员和党政管理职员的聘任、选拔、使用、培训、奖惩等管理制度,建设一支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职业化的技术支撑队伍和党政管理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向以专职为主的方向发展。培养一批学生管理专家。
(25)继续推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全员聘用制,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人才评价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化,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教职员工个人贡献、利益与学校发展协调统一的薪资分配机制,以岗定薪,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鼓励校内互聘、复聘,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最佳组合与共享。
(2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修订完善《衡水学院教师教学规范》、《衡水学院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规范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七、坚持“树优势、立品牌、创特色”的理念,构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27)坚持“树优势、立品牌、创特色”、“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保持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巩固基础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努力建设学科群”的原则,按照“创建优势学科、创办特色学科、培育学科增长点”的思路,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巩固、重点突出、交叉融合、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认真梳理各学科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态势,明确发展重点。在完善评价体系和做好校内学科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28)巩固基础学科和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改革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加强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专业的融合等。
(29)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围绕文、理、工、经、管等学科进行布点,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有计划地培植专业新的生长点。力争每年增设3—4个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到2010年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调整专业结构和本专科专业比例,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5-40个。
(30)培新扶弱,完善学科体系。打破科系界限和学科壁垒,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积极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扶持若干有前景、有潜力、有条件的学科,逐步创办医学类、工程类等专业,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并与设置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同步进行。重点扶植对学科整体布局和提升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的薄弱学科。
八、坚持“绩效管理”的理念,构建渠道广泛、高效合理的资金筹集和资源配置体系
(31)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资源。成立“衡水学院发展与合作委员会”,研究、统筹和协调办学资源的筹措。用好政策,积极争取政府的各种财政拨款(包括正常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经费、专项经费、财政性补贴等)和土地、金融、税收、社保等政策性资源;强化政策导向,鼓励教师争取纵向、横向科研课题经费,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挖掘研究资源,密切校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高层次的培训服务;重视利用社会资源,扎实做好校友、华侨等社会各界的联络沟通工作,广泛吸收海外华侨、校友等社会各界捐赠,多渠道筹集办学资源;盘活现有资源,促进各类资源的统筹利用,切实提高利用率。
“十一五”期间力争办学经费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2010年当年度办学总经费确保1.2亿元,力争1.5亿元。
(32)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次建设”,注重各类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加强项目规划和论证咨询;按照“决策透明、财务公开、理财民主”的原则,实行财务决策前置和管理重心下移,强化目标管理;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力集中、财权下放、分级报帐、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责任,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审计工作;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学校财务健康、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审计工作,完善审计机构和审计程序,尽快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33)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学院。实施以绩效为依据的资源配置模式,树立办学的成本、效益观念,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绩效预算,实施绩效管理;量化办学资源,强化成本核算,适时评估投入产出效益,以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优化配置办学资源;加强资产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仪器设备、实验空间等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杜绝重复购置和重复建设;开展办学单位国有资产占用情况清查、登记工作,制定办学成本全额核算标准及办学资源使用、管理办法。“十一五”期间,要进行办学资源有偿使用改革试点工作。
千方百计降低办学成本,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基本建设、科研和后勤等各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深入推进改革,建立有利于节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把节约指标列入各单位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大力加强对水、电和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的使用与管理,挖掘各种资源的使用潜力,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强化师生员工的节约意识。
九、坚持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构建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条件支撑体系
(34)优化办学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实现校区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在教育模式、教学组织、学科设置、管理体制诸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35)建设和谐校园。坚持建设优美校园环境与大力弘扬具有我院传统与特色的学院精神相统一,形成追求真理、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营造“安全、优美、节约、文明”的校园环境,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人文环境,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维育人因素和谐发展的格局。
(36)创建“平安校园”。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公共安全监控体系,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校园及周边安全;加大校内交通安全管理力度,严格车辆规范化管理;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高重大灾害事件的反应处置能力;建立学院公共卫生安全责任制与公共疾病预警监测机制,做好饮食卫生管理与卫生防病工作;探索建立师生员工“重大疾病”救助体系;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师生员工体质,建立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检查、跟踪和指导工作。
(37)建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校园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完善数字图书馆支撑体系;建设特色数字资源,购置一批急需的国内外数字资源库(或使用权),进一步丰富我院数字图书文献资源。科学规划和大幅度调整全院实验室建制,并逐步实现按大学科群设置实验室,变“小实验室”为“大中心”,构建与本科院校相适应、资源共享、全方位开放的实验室建设格局。完成校园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行政管理数据库系统、数字化学习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强档案工作,推动电子档案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38)基本完成西校区建设。西校区是我院继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拓展办学空间的支持条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西校区的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文科教研楼、学术交流中心、音乐楼、美术楼、语音实验楼、体育馆、游泳馆、学生公寓、餐厅等项目,力争2008年初步形成文科教学区的格局。2010年全面完成校园的基本建设。到2010年新增校舍面积15万平方米;实现理工科教师人均实验用房10平方米,文科教师人均工作用房5平方米的建设目标,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
(39)深化后勤改革。坚持后勤为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后勤职工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加大竞争力度,加强内部核算,降低服务成本,力求后勤服务优质低价;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新体制、新机制,提高后勤运行效率,降低资源能耗。
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体制顺畅、机制灵活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40)明晰学院外部关系。要在国家现行法律框架下,用足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学院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潜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推动省市共建衡水学院,贴近省市的需求、融入省市的发展,为河北省及衡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41)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增强自律能力。遵循“从严治校、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院制度建设。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实施细则,组织制定反映学院个性特征、体现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意志的学院章程,并严格照章管理。完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即领导体制和管理体系;完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责权利的规章、政策和行为准则。
(42)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学院管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决策权限分工,健全、完善学院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及评价系统,实行
TAGS:衡水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